网络正在弭平物理距离带来的信息不对称,工业年代的可复制规律正在慢慢消解和崩溃。
网络正在形成如此一种格局:一个业态,只有几家寡头,这类寡头各有各的独门武器,互相之间,非常难谈得上有多少可复制的地方。
商业模式这4个字具体的讲解就是:复杂的事情简单化,简单的事情重复做。
重复非常重要,重复意味着:可复制。
可复制这件事主要有两个方向上的讨论,其一针对业态中的公司模式,其二针对单个商业组织的业务模式。
譬如说媒介转型这件事,出于学术上的兴趣,我走访了不少媒体组织,也接触了不少媒体人。
以中国上市的几家纸质媒体公司为例,新华、浙报、博锐、华闻、粤传媒,还真的很难总结出一个模式来,或者说,各家都有各家的模式,而且各家模式其他家都非常难仿冒。
现在的态势来看,上海纸质媒体整理成了一家上海报业,光是这件事,不少地方媒体其实办不到;浙报早年就进入资本市场,搞了10来年的证券运作,有做投资的底子,投资上的布局从做创投的梦工场到做产业投资的东方星空到做财务投资的新干线,比较完整;华闻背靠国广资源,是一个回收型公司(回收与投资不是一回事),在我看来,将来走的是控制资源的财团的道路;粤传媒背后的广州日报,是中国拥有广告主最多的纸质媒体集团,它买香榭丽可以把香榭丽的应收账款都要回来,别家怕就办不到;博锐地处四川成都,该城市有中国手机游戏大本营之说,自然而然地会做一些手机游戏业态的布局。
一言以蔽之,叫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媒体一直想找一种转型模式,今天我愈加感觉不太可能。
业态中的可复制模式,这件事是流水线+科学管理的工业年代的痕迹,信息年代,怕不再是如此了。
工业年代的业态内公司可复制之所以成立,在于物理距离,大大小小的媒体们,说白了做的就是因为物理距离带来的信息不对称。
网络正在弭平这个差距当然,你需要承认,并没完全弭平。
世界并非完全平的,但总比工业年代来得更为信息对称。
媒体这一行面对的是有的巨头公司对物理距离无差别式的渗透,以至于传出Google一家企业的广告费就超越了美国报业所有广告收入的总和。
网络正在形成如此一种格局:一个业态,只有几家寡头,这类寡头各有各的独门武器,互相之间,非常难谈得上有多少可复制的地方。
另外一个关于不可复制的言论就是单个公司内部的业务方法。
譬如说今天这么干赚到钱了,明天继续这么干还能否赚到钱?我对这个说法过去深信不疑,并视为一种衡量公司是不是健康的标识。
但目前好像这一点也在动摇:对于大公司而言,不断重复过去业务模式的,或许会死得非常快。
而对于小公司而言,同样的,网络工具层出不穷,一个波没赶上趟,也会遭遇紧急危机。
所幸的是,小公司船小好掉头,维持高敏锐度,可能不至于掉队,但的确变化频频。
躺在一个业务模式上不断复制的好日子依旧有,但这个好日子变得愈加短。
是的,即使2年前还如火如荼的苹果,今天在我看来,已经面临危机。
从这个意义上讲,单个公司内部的业务模式,已经变成了一条不断在探寻短期可复制模式的道路,所有些人都在焦虑,正如我近期所参加的一场讨论会主题:这个年代,大家生怕错过了什么。
工业年代的可复制规律正在慢慢消解和崩溃,新秩序是不可复制,这种秩序给商业人和社会人带来的重压极其巨大,后果,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