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失败的历程让一些创业人士变得小心怯懦,另一些却仍然野心勃勃,随时筹备重新出发 创业投资项目被一家大型旅游在线服务商回收之后,一哈旅游合作伙伴陈昊在这家公司短暂工作了1个月。
办公地址是东四环一处产业园,他的工位三面围着高大的木板,墙上贴着不可以大声说话的标语,一次不带工牌罚款100元。
入职当天,管理员还发给他一个落满灰尘的国产电脑。
我说我不领,我用我们的就好了。
他说不可以不领。
我说把这个给其他人。
他说不可以,需要给你。
陈昊回忆。
他后来领了这台电脑,锁进了柜子里。
对上不对下,整体都是那样。
陈昊评价这家公司。
陈昊的创业投资项目,做的是国外的中文用车服务。
开创者是他在前东家的领导。
2015年底,他们在资本寒冬中拿到了300万天使轮筹资,开始创业。
当时想的非常了解,无非就是1年。
(失败了)就是损失了1年的薪水而已。
陈昊说。
他们后来坚持了11个月。
去年底,项目卖给这家OTA,估值不高,但也赚回了不止1年的薪水。
他们为了挽留创始团队,还给了他期权。
但这并没能令陈昊对这家企业的印象稍微好一点。
入职1个月,他就辞职去了另一家公司,辞职证明开了3个月。
始于2015年的资本寒冬,冻去世了创业大潮中的大多数项目。
在资金链断裂、团队解散,项目卖掉或关停后,创业人士都到哪里了? 有一大多数人回到了大公司,重新成为了打工者。
创业是职场加分项。
在企业HR眼中,创业人士有独立考虑的能力,敢于打破常规,可以承受高压,并且大多数都是工作狂在他们觉得有价值、有兴趣的事情上。
回到大企业的创业人士,重新调整好了打工的心态,历程团队间的磨合。
非常重要的,他们需要同意并适应职场的规则。
创业失败的历程,让一些创业人士变得小心,安于大企业的稳定。
另一些却仍然野心勃勃,随时筹备重新出发,去达成自我价值、财富梦,或是即使只不过为了创业的自由和刺激感。
1 岳建雄:从你好我很大家好,到变狠 创业投资项目:移动医疗项目e陪诊 目前任职:凤凰网副总裁、凤凰新闻推广客户端总经理 岳建雄起初并没计划创业,更没计划做移动医疗。
他那个时候还是搜狐新闻推广客户端总经理,今日头条邀请他出任副总,条件是高薪加股权,当时这家公司估值5亿USD。
岳建雄原本计划的是一次跳槽,但张朝阳极力反对,扛出了竞业协议。
这时,来自传统医疗行业的一些机会找到岳建雄,期望在孵化移动医疗的创业投资项目。
跳槽这才衍变成创业。
岳建雄的项目从陪诊的角度切入,整理护士、患者、医院三方的资源这原本是个讲得通的故事,直到创业半年后,岳建雄发现,这个市场根本就切不下去,由于医疗对于资源的依靠太重了。
听说e陪诊熬不下去了,凤凰网CEO刘爽向岳建雄抛出了橄榄枝,邀请他出任副总裁及新闻推广客户端总经理。
他来的正准时。
岳建雄的创业进入瓶颈期,正计划回归自己善于的资讯范围。
2016年中,门户网站遭到今日头条的冲击,凤凰网的数据持续下沉。
岳建雄加入后,带领新闻推广客户端开始业务转型。
改革的一个方向是由内容驱动转向技术驱动,向今日头条靠拢。
原本凤凰新闻推广客户端有100多个编辑,40多个技术员。
岳建雄重新调整了职员配比,编辑裁剪到20多个,负责原创内容。
技术团队扩充到100多人。
60%的职员主动辞职了,包含直接向他汇报的7、8个总监,整个部门发生剧烈的人事震动。
但某种程度上,这也正是岳建雄期望看到的,他要改革,就得很多启用新人,重塑这家企业的基因。
创业归来,岳建雄感觉我们的心变狠了,也愈加无所畏惧。
处于职场食物链的顶端,他不必像职场新人那样,把过多精力集中在人际关系。
恰恰相反,创业反而让他更重视结果。
入职凤凰网快1年了,岳建雄几乎没和任何一位高管单独吃过饭。
他评价自己以前工作的心态是你好我很大家好,而在创业之后,我没什么顾忌。
我来就是想做成事,无需搞关系。
岳建雄还从创业公司带过来几个人到凤凰网。
他们带头像创业人士一样地工作。
岳建雄刚来凤凰网的时候,职员天天6点钟按时下班。
目前,不少人晚上9点还在加班。
途径部门的一名职员,负责晚间应用商店的搜索推广,有一次为了以更低的价格获得更好的推荐位,凌晨2点还守在电脑旁。
第二天还向同事炫耀,我昨天3块钱就拿到用户了。
头条(的人)2点钟没抗住,睡倒了,我没睡倒。
岳建雄感恩如此的职员,并决心为他们争取足够的勉励。
几天前,他为了给本部门职员争取期权,和管理层大吵一架。
现在带领凤凰网新闻推广客户端就像是他的第二次创业,辛苦培养起来的干将,他要把他们都留住。
但岳建雄基本不会考虑,再像2、3年前一样盲目地开始从0创业了。
70后的他没年轻创业人士那样多试错的机会,他还有家庭要养,不能不为自己留退路。
岳建雄将全民创业的大潮形容为创业人士的一次上山下乡。
回顾往昔,你不裹挟在里面非常难。
不创业都让人瞧不起。
岳建雄说。
他觉得自主创业的动机,就是资本驱动下的一次虚荣心作怪。
亏欠了投资人和职员,是岳建雄创业以来最大的心病。
他靠着圈子里的名望挖人,最后却辜负了他们的信赖。
每当身边有熟识的创业人士融到资,他就不自觉地在心里想,这类兄弟跟我没拿到钱,跟他拿到了。
这种精神负担让岳建雄骑虎难下。
一方面,伴随业务陷入僵局,你内心里非常可能(对项目)已经判死刑了。
其次,他又不能不咬牙坚持,假如做没意义的事情,耗费那样多投资人的钱,耗费跟你混的人的青春,感觉非常对不住。
岳建雄说。
创业是为了把事情做成,有回报。
不是为了创业而创业。
事情做不成,你创业做什么,为了当个CEO?目前,岳建雄说。
2 罗诗雨:能屈能伸 创业投资项目:音乐K12教育项目为艺 曾任职:乐视市场部 作为合作伙伴加入创业投资项目为艺前,罗诗雨在公关公司工作过3年。
那个时候,她站在商业链条的末端,没办法理解市场活动背后的商业本质。
创业为罗诗雨解答了这个问题。
他们的项目瞄准音乐教育市场,试图整理音乐院校的教师资源,向K12学生提供讲课服务。
这个项目,后来在资本寒冬中由于投资方跳票、筹资耗尽死去了。
开创者还在坚持转型,罗诗雨却选择回到了大公司。
她原本就没指望看着公司上市。
我可能现实一点,走一步看一步,假如公司可以被回收,或是融到哪一轮算哪一轮,我想要的就达到了。
罗诗雨去了乐视视频上班。
2016年初的乐视还一片风平浪静。
没资金链危机,市场成本也还充足,隔不久就有一场发布会。
罗诗雨觉得,相比于BAT,乐视更像是一家市场推广驱动的公司。
她和同事一块搞晚会,请明星,谈合作方,做跨界推广。
重新回到大公司,罗诗雨觉得这是对她个人能力弱点的再补充。
创业是一个持续输出的过程,她毕竟还年轻,欠缺管理经验,大项目上的操盘经验也不足。
而这类素质,只有在大公司能得到训练。
但重新成为一名大企业的普通白领,她又感到一种落差感。
创业的时候,她天天见的都是开创者、合作伙伴,谈几千万的筹资,那个阶段,你感觉世界上什么东西都是大概的,大家所有些努力都是能得到结果。
到了大公司,她手里负责的每一件事情都是细小而具体的。
罗诗雨还觉得,创业的历程,让她在职业选择的时候面临一种尴尬:以她的资历,面试经理有的浪费。
面试总监,年龄和管理经验又不足以服众。
她后来加入乐视,去了低一级的职位,拿着高中一年级级的薪水。
人际关系是另一种重压。
这源自她过往与多家大公司接触的经验一方面,带我的人在某些经验上或许还没有我多,他说的大概是错的。
罗诗雨说。
其次,她一直相信,大企业的存活法则,70%在谋人,30%在做事。
或许你把事情做对了,反而你就错了。
有人的地方就有政治。
罗诗雨说。
她觉得相比于创业公司,大企业的职场规则愈加复杂。
但同时她也认可理解、应付这种复杂性是一种要紧的能力。
掌握了游戏规则,才能更好地管理人。
你要能屈能伸,用一个平时心看待不同人。
罗诗雨说。
3 陈昊:把自己当成企业的主人成为一种惯性 创业投资项目:国外用车服务一哈旅游 现在任职:ofo运营总监 把项目卖给OTA之后,陈昊得到几十万现金,还有50万股股票。
根据当时的估值,这类股票价值500万。
就个人而言,陈昊创业得到的回报其实不差。
陈昊不太看好这家OTA的将来,因此并不筹备在这里长期待下去,等待500万的价值兑现。
真的装在兜里的才叫钱。
在那家OTA象征性地工作了一个月,陈昊托华平的投资人介绍,认识了ofo开创者戴威。
那个时候,共享单车的战火已经燃起,摩拜和ofo相继拿下B轮筹资,处于很多招兵买马的阶段。
陈昊认可出行的大方向,也得到了戴威的认同。
不久之后,他成为ofo的运营总监,是这家企业的前150名职员,有期权。
可能是由于ofo也正处于成长期,陈昊发现,自己来到这家公司上班,还维持着创业人士的工作步伐。
他天天早上6点外出,晚上7、8点下班,1个月有一半的时间在出差。
陈昊适应这种工作状况,这是创业对他的改变,无论你是创业还是上班,你都用创业那10个月的状况来做。
人活着就是创业,我感觉天天都在创业。
有一次,陈昊在公司走廊里遇见一个访客,没佩带职员工牌,像逛街一样,没什么目的性地在走廊里游荡。
陈昊路过刚好看到这一幕警惕了起来,他把这个陌生人拦下来,询问她的身份,并一路护送到前台,交给保安做访客登记。
其实这跟我没关系。
陈昊对36氪说。
他负责单车的城市运营,与公司安保部门相隔十万八千里。
但共享单车大战正酣,两家都在防备角逐对手搞小动作,提升戒备总不会错。
这是一种只有创过业的人才能理解的职业自觉:他会不由自主地把自己当成企业的主人,为本职工作范畴以外的大小诸事操心。
这是一个连贯的。
你不可以说,原来创业是我一个人的事,这是ofo的事。
就是一个惯性,融入到你的血液里面去了。
陈昊说。
但创业期间时常发作的焦虑感,在他回到公司上班之后,的确是和体重一同降低了。
平时的重压虽然还是存在,但回到家就好了。
陈昊觉得,自己还是或许会再一次创业。
积累了一次失败的经验,他也掌握了怎么样把一个项目从头做起来,相信再度出发,必然会有更好的结果。
第三创业的内心驱动力,40%源自达成财富梦,60%是期望真的做成一件有价值的事。
创业仿佛会上瘾,它是一种荷尔蒙。
陈昊说。
上一次创业失败的历程,让陈昊汇总了一条宝贵教训:在能拿到钱的时候,必须要多拿一些钱。
创业之初,在中关村附近的一家北京菜馆,他和前东家的老板一块吃过一次饭。
那个时候,这位老领导有意投资他们700万,但需要占股70%。
陈昊和开创者都不认可。
感觉70%是大股东,大家持一点小股份在打工。
陈昊说。
后来筹资困难的时候,他总禁不住会想,假如当初拿了这700万,可能公司就会成长到50人,用补贴把数据跑过1000单,支撑到A轮筹资,就更有机会成功。
对于创业人士而言,大股东的话语权并没那样要紧,由于只有成功,股份才有机会兑现。
不要想着必须要成。
你先run起来,经验是你一个人的。
20多岁不要想太远,目前你感觉合算就干。
陈昊说。
你不要指望一个事能成,他只不过你的一个生活历程而已。
先跑起来,跑到哪都可以。